简介:爱党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《2024学校总结(精选8篇)》,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,当然你在爱党网还可以找到更多《2024学校总结(精选8篇)》。
篇1:学校总结
学校总结 -学校工作总结
今天,交流的题目是《教师素质·课堂效率·绿色成绩》。
课改进行到现在这个阶段,所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,至少有两点是值得肯定的:
一、绝大部分老师已经接受课改,由过去的在心理上抵触,行动上应付,变为积极主动地研究课改,实践课改;
二、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在悄然发生变化,一些新课程的理念,像“三维目标”、“自主·合作·探究”开始从书本走进课堂。
但不得不承认,我们的课改还是停留在初级阶段,主要表现在:
一、共性的要求多,个性发展不够,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掩盖了自下而上的良性反馈,在课改推进过程中存在盲目现象。
二、课改对教学质量的“贡献率”低,公开课和“常态课”两张皮,有人听课和没人听课不一个上法,课堂效率不高,“课内损失课外补”现象严重。
这第二点,应该就是本次读书会主题的设计初衷,“如何把课改抓实抓细,大力提高教学质量”,的确是当前的重要任务,因为不管课改怎么抓,“教学质量”都是永远绕不过去的一道坎。
但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,我们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靠“时间+汗水”来提高教学质量,必须将课改推向深入,通过把课改抓细抓实来提高教学质量,狭义地说就是教学成绩,当然,它应该是一种“绿色成绩”。
什么叫绿色成绩?
它至少应该具备这样3个特点:
1、轻负担,副作用小。
2、较少的投入,较多的产出。
3、教师教得科学,艺术,学生学得轻松,快乐。
归根到底实际上就是提高课堂效率,将“课内损失课外补”降到最低限度,课外的时间用得越少,课堂越是高效越接近于绿色的本质。
这是一种理想状态,其实也正是我们的目标,我们必须要实现的目标。
个人的思考有这么几点:
一、千方百计增强教师的内驱力,强化主动发展意识,提高自身素质,走专业化之路。
教师素质是课改的前提,也是质量的前提。虽然教师队伍建设是个慢工细活,一年半载看不出变化,但越来越专业化的高素质的教师群体是推进课改、提高质量的最有力的支撑,在教师素质提高上用1分力,就相当于在课改上用10分力,是事半功倍的关系。
所以,学校要抓住这个学校管理的最本质的东西,加大对教师发展的奖励力度,创造名师成长的优良环境,形成“比学赶帮超”的浓郁氛围,千万不能因为教师素质见效慢,太“皮厚”而有所忽视。
另外,作为教师个人,要加强学习,不断实践和反思,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,至少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努力:
1、在学科知识上,做一个让学生问不倒的老师;
2、在教学能力上,能灵活地驾驭课堂;
3、在情感态度上,善于与学生沟通,建立新型师生关系。
二、处理好常规与课改的关系,用教学常规推进课改而不是阻碍课改。
1、正确理解备课。“只有先备好了课,然后才能上好课”,这句话在理论上绝对正确,但在实际操作上却问题多多。管理者在检查备课时,由于条件所限,看不到教师在教材上的圈圈点点,在参考书上的勾勾画画,以及复杂的思考设计,往往有意无意地把教案等同于备课,过分看重书写、格式,环节,因此,常常是重形式大于重内容,重结果大于重过程。所以,宜采取更为灵活务实的.备课检查方式,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钻研教材,设计教学。
2、控制好作业。下大气力将作业的数量降下来,把质量提上去,能分层布置的要分层。坚决去消机械重复的低效、无效甚至负效作业。根据学科特点,设置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,如实践性、探究性作业。采用得力措施,促使教师认真批改作业,搞好反馈,防止学生应付、抄袭或因厌恶作业而产生厌学情绪。
3、认真搞好单元过关检测,将二次过关落到实处。
三、大力加强中心教研组建设,建立适合学科特点的“教学模式”。
作为一种理念的载体,教学模式是必要的。现在很多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教学模式。在一定时期内,这些模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足,那就是体现不出“学科特点”。
学校模式再完美,它还是适应对外宣传的需要。它必然要过渡到学科的模式,进而发展到教师个人的特色。这是课改的“三部曲”。目前,在级部管理的前提下,要大力加强中心教研组建设,整合资源,以学科的教学模式为基础,形成适合学科特点的“教学模式群”,以达到让课堂优质高效的目的。与此同时,鼓励学科教师成长,成为名师,从而反过来带动学科,带动学校的发展。
四、结合实际,突出德育,加强学生管理。
…… 此处隐藏10619字,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。喜欢就下载吧 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