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:爱党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《垃圾分类车间工作总结(热门52篇)》,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,当然你在爱党网还可以找到更多《垃圾分类车间工作总结(热门52篇)》。
垃圾分类车间工作总结 第1篇
万庆良亲自上阵动员?陈建华愿当“垃圾市长”
为了推动广州市垃圾分类处理,市委书记万庆良时常亲自上阵动员。2011年,万庆良作为广州市市长期间,就曾多次为解决“垃圾围城”在公众场合向全市人民发出号召。2012年6月2日,万庆良出席“垃圾分类齐参与、幸福广州共分享”为主题的世界环境日大型宣传活动,为宣传垃圾分类助阵;7月10日,在全市垃圾分类动员大会上,万庆良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5点要求,号召市民打一场垃圾处理的“人民战争”。
作为广州市市长,陈建华在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上更是身先士卒,8月4日广州城市废弃物处理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成立大会上,陈建华掷地有声的一句“愿当‘垃圾市长’” 即是诙谐的自我调侃,但同样也表现了市长及广州市政府对垃圾分类的坚定决心。
从2000年被^v^列入全国首批8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开始,十余年广州开展垃圾分类处理步履艰难,但是作为城市的管理者,广州市委、市政府从未降低对创建城市美好环境而不懈努力的要求,垃圾分类势在必行。
创建幸福广州?垃圾分类势在必行
虽然经过10余年努力,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水平不断提升,但由于政策实施手段不足,垃圾处理产业体系不完善,宣传实践资金投入不足,监督管理措施跟不上等一系列问题,严重制约了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进程。
2011年,广州中心城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万吨,仅一成可用于燃烧发电;厨余垃圾超过四成;其次是可回收的纸类、塑料、玻璃和金属,数量约占25%;剩下的竹木、布类等可燃物质占14%,渣石泥土等无机物为19%。
从2011年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情况看,每天可处理生活垃圾万吨,以填埋的方式处理的将近80%;再生资源回收率约占;焚烧发电部分接近6%;而生化处理仅为左右,每天约有4000吨垃圾无法清运处理。按3%至5%的增长速度计算,到2015年,广州每天将产生万吨垃圾。
尽管存在诸多问题,但是,这些年广州市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上也还是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:一是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得到全面加强。二是市民垃圾分类的意识不断增强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逐步深入人心,受到社会普遍关注。三是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稳步推进。四是垃圾减量化、资源化成效初显。2012年上半年广州市生活垃圾填埋焚烧处理量较上年同期日减少765吨,可回收物收集总量同比每日增加近万吨,增长率达到20%。
出台政策意见规范垃圾分类处理
为了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处理,广州市委市政府在2012年7月10日出台《关于推进全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意见》,对垃圾源头减量、垃圾分类投放普及、分类收运规范、回收利用等各方面环节做出明确规定和指引。同时了《关于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方案》、《关于全面推进建筑废弃物处置利用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》、《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社会动员方案》等4大方案,作为《实施意见》的配套。4大方案从垃圾分类工作、处理设施建设、建筑废弃物和社会动员4个方面,都作出详细具体的要求。广州市也即将出台相关评价奖励办法,对在垃圾分类处理上表现优秀的集体与个人给予奖赏。
垃圾分类“广州范本”三种模式
垃圾处理,看似琐碎,实则事关广州城市发展的重大命题。因此,寻求其解决之道,必须既要有“顶层设计”,又要有“底层考量”;既要以循环经济助推科学发展的高度,开放胸怀借鉴他山之石,又要在行动上因地制宜,摸索出一套契合广州市情的办法。面对这种倒逼,广州市政府有关部门不断探索垃圾分类的可行模式;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,一些小区积极探索,通过学习垃圾分类先行者的经验,特别是借鉴“台北模式”,逐步形成三种主要的垃圾分类模式。
借“他山之石”攻“垃圾围城”
在垃圾分类处理方面,一些发达国家、地区有着很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。尤其是韩国、新加坡等亚洲的国家和台湾、澳门等地区因文化相近,其垃圾处理的经验对中国内地城市更具参考价值。这些国家和地区取得成功有着同样的“先决条件”:民众支持、合理选址和做好分类。“广州范本”就是以台北经验为基础建立的。
开展垃圾分类需要听到的声音
…… 此处隐藏64107字,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。喜欢就下载吧 ……